系所簡介
在師資教育政策開放一般大學培育師資前,本系是唯一非師範校院,而同時擔起師資培育及教師進職進修主流的系所。在師資培育的部分:包括民國五十六年起,接受教育部妥託,配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辦理台北市中等學校師資培訓的工作;其後則陸續於暑期或夜間開辦各項教育學分班,培訓無數中學合格教師;此外,也接受教育部指示,與台大、中興及成大四所大學,開辦教育學分班,供各系所學生修讀教育學分,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在民國六十九年教育部公布「師範教育法」若干年後,教育部宣布停辦四校供大學生修讀的教育學分班後,本系於民國七十六年起設立教育輔系課程,開放全校學生修讀,是當時全國唯一能提供學生修讀教育輔系的學系。直至民國八十三年修改並開放師資培育政策後,開始辦理之教育學程,即延續原來之教育輔系發展而成。同時在民國六十九年至八十三年間,本系也是全國唯一非師範校院,而同時提供一半學生公費待遇培養師資的學系。 在教師在職進修的部分:包括民國五十六年起開辦的教育學分班,供試用教師培育合格教師外,其後陸續於暑期或夜間開辦各項教育學分班,供中等學校試用教師進修,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外,更於民國六十七年左右起與師大等校首創研究所層級之四十學分班進修,包括暑期、週末與花蓮巡迴班等,供合格教師進修,提昇教師素質,這些都是奠定日後教師研習中心成立的基礎。 |
【特色】 |
(1)大學部功能著重中學師資培育 |
在傳統師範體系當中,師範學院偏重培育小學師資,師範大學偏重培育中學師資;社會上對於中、小學教師也多持有刻板印象,認為小學教師比中學教師「低一等」,其實學歷相同,工作各有專精。目的在培養相互認同尊重、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打破社會上的刻板印象,培育健康、有自信的教師。本系大學部師資培育自87學年度起分為「小學師資組」及「中學師資組」二組招生,為全國首創。每年約招收新生60名,分別培育中小學師資,然受大環境因素影響,98學年度起「小學師資組」停招。 |
(2)大學部課程融合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為一爐 |
一般大學多重視正式課程的設計,因為正式課程通常反應法令上的要求,然而相關課程理論卻指出: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對學生的深度影響力有時候比正式課程來得更大、更強。
a) 教育營:這是本系一個長達廿五年歷史的營隊,每年寒假本系學生到偏遠地區為國中舉辦教育營,藉由營隊活動的規劃、訓練、課程設計、參與和執行,本系學生有豐富的機會體驗領導、服務、溝通協調、課程設計、教案撰寫、團隊合作、班級經營、師生互動等技能,測試自身從事教學工作的興趣,建立正向文化觀與學習觀,並印證平日所學之教育理想,瞭解當地之教育情形。 b) 愛育營:八十九學年度起配合本系小學師資組的存在,由教育營分支成立愛育營,型態與歷程與教育營相似,以偏遠地區及原住民社區的弱勢族群小學生為服務對象,輔導其身心發展,提供其快樂、豐富的假期生活,並引導多元的文化接觸,活動範圍經常從學校擴展至社區。 c) 教育週:每年的五月中旬都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如教育影展、卡拉OK大賽等活動,藉以凝聚大一到大四同學間的情感。 d) 迎新宿營:青春動感學長姐為剛進大學的新鮮人所精心策劃的營隊活動。許多精采好玩的活動等著新鮮人,參加後不但回味無窮,也協助新鮮人認識本系以及教育專業社群。 |
(3)大學部課程與政大附中與政大實驗小學密切合作 |
教育學系教師及碩博士研究生,時常需要進入教育現場取得相關研究之資料,而附中、實小便提供了最佳的研究場域。不論是一般研究之學生資料蒐集、或是與附中、實小教師合作之行動研究,使研究工作與教學現場有了最直接的連結,更是體現了教育學系與兩所學校間緊密的連結。
教育學系學士班學生之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等相關課程,如「中等學校教學實習」及「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等課程,時常前往政大附中、實小進行教學觀摩、提供課程上之協助,例如,提供學生前往實小帶領晨間時光課程的機會。教育學系學生修習完相關課程之後,也可在政大附中或實小進行教學實習。附中、實小除了提供學生優良的教學與實習環境之外,也為學生將來投入教職工作做最完善的準備。
國立政治大學規定學士班學生必須於大學四年期間完成兩次服務學習課程,其中包括「服務學習課程-實驗小學志工服務課程」等,皆是讓學生直接前往學校進行服務學習,透過此課程,不但使學生從中學習服務的意義與內涵,也可以使校方增加與教育學系之互動,正可謂是多元之課程規劃。
|
(4)研究生課程著重多元化之研究方法訓練 |
本系碩博士班之課程重視研究方法訓練,而且多元容納計量方法與質性方法。計量方法包含實驗設計、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各種多變量分析方法、時間序列模式、結構方程模式等,學生可循序修課並實際操作。質性方法包含哲學分析、個案研究、行動研究、訪談法、紮根理論、生命史等,學生可適性修課並實際體驗。在博碩士論文之指導歷程中,亦重視邏輯思考培育和研究方法之適切掌握。 |
(5)研究生培育歷程鼓勵學術發表以及學術社群參與 |
本系鼓勵研究生多發表學術論文,資格考方式不限於紙筆測驗,得以經過評審、公開發表的作品,作為口試依據,以完成資格考。 此外,本系為提供學術發表機會、促進學術社群交流、提昇研究風氣,每學年皆舉辦若干場學術研討會,並發行學術刊物,茲舉其活動概述如下:
|
【本系各部設立宗旨目標】 |
本系學士班從八十七學年度起分為「國小師資組」及「中學師資組」二組招生,為全國首創之措施,分別培育中小學師資,然受大環境因素影響,98學年度起「小學師資組」停招。基於本校自由多元的學術環境,利用科際整合與交流,以提供有志投入「教育」志業的學生一個寬廣的專業成長學習環境。故本系大學部設立的宗旨目標有: (1)培育國民中小學優良教師; (2)培育優秀教育行政人員; (3)培育有志從事教育學術研究之人才; (4)培育具備多元專長之教育訓練人員。 由於未來的社會,不只是訓練『教師』,更重視『全人』與『多元』的能力培養。以政大綜合大學之異質多元的團體,與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氣氛,更能造就適應未來社會對專才與通才的需求。由於各科系與社團的蓬勃發展,提供許多交流互動的觸機,能提供不同的視野觀點,激發學生創造力,以因應日新月異的時代。此外有更多的輔系、雙學位選擇,更能幫助學生培養多元的專長。
|
博士班則以依「培養高級教育學術研究人才,對教育學術及實務革新,提供更開創性的貢獻」作為發展的重點,博士班依其專業領域分為「教育哲學組」、「教育行政組」、「教育心理與輔導組」三組,故本系碩博士班設立的宗旨目標有: (1)培育教育哲學、教育行政、教育心理與輔導三大學術領域之研究人才; (2)培育教育行政中、高階領導人才; (3)培育專業化諮商輔導人才; (4)培育具有研究能力之中小學師資(所謂「研究型教師」)。 無論那一個專業領域,本系碩博士班希望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以及及洞察教育問題的敏銳觀察力,並加強研究方法的訓練,使學生能善用研究工具以提昇研究品質。更具體而言,本系特別強調研究生應具備下列基本能力:1)能廣博並深入探究教育學門中的一個特定領域;2)能使用適當的量化或質化研究方法以分析各種的研究資料;3)能積極參與全國性及國際性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 |
【教學目標】 |
本系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以及博士班等班別,其教學目標分別如下: (1) 學士班: 本系學士班自八十七學年度起分為『國小師資組』及『中學師資組』二組招生,每年招收新生約六十名,分別培養小學師資及中學師資(98學年度起「小學師資組」停招)。學生亦可跨組選課,修畢二組應修學分並完成中學及小學教育實習者,可同時具備任教中學與小學之資格。(一) 自97學年度起,為提供學生更「全人」與「多元」的發展,採「大一不分組方式」進行招生,學生可在大一對教育領域有初步了解後,於大二再從「中學師資組」或「國小師資組」中,選擇有興趣的組別就讀。而近年來,因少子化緣故造成小學師資嚴重萎縮,本系自98學年度起停招「國小師資組」,並自101年度起,除原有「中學師資組」外,增開「教育創新」與「教育領導」課程。 (2) 碩士班: 本系碩士班八十八學年度起分『教育哲學組』、『教育行政組』及『教育心理與輔導組』三組招生,以協助學生有更明確的研究知能與專長。此外也強調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以培養兼具人文素養與教育專業知能的教學、行政人才為目標。九十五學年度開始,本系將教育哲學組及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合併,統稱為教育系碩士班,課程結構亦配合調整之,以『教育基礎理論與方法』為主軸,培養研究/測驗研發人才及探究型/教學領導型/教師。未來課程將更為彈性化,學生可依自己興趣需求選課。 (3) 博士班: |